新闻动态
耳边历史(206)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6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82
王充的《论衡》  《论衡》历时30年而成,今存85篇,其中《招政》一卷,有录无书,所以实存84篇,共计20多万字。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,也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典籍。  《论衡》的主要思想就是“疾虚妄”。王充曾说过:“伤伪书俗文,多不诚实,故为《论衡》之书”,“是故《论衡》之造也,起众书并失实,虚妄之言胜真美也”。他反对“虚妄”的东西,利用广博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推理,大胆指出典籍中非科学的谬误。为此,他敢于向儒家权威和经典发难。他坚持科学立常,对盛行的谶纬之学和天人感应说进行了猛烈的批判。  《论衡》旗帜鲜明地反对神学,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,主张元气自然说,强调了物是自然发生,而非天意,否定了天有意志的正统观点。  《论衡》在具体分析客观现象时,运用科学的分析和逻辑论述,把无神论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。王充对鬼神之说进行了有力的反驳。他指出:“人之所以生,精气也,死而精气灭。能为精气者,血脉也,人死血脉竭,竭而精气灭”,“形体朽,朽而成灰,何用为鬼?”这简直就是对人们迷信鬼神的辛辣反问。这种唯物主义见解,在当时是石破惊天的。  《论衡》对云雨的产生机制、雷电以及潮汐等自然界的客观现象都做了合乎科学的可贵见解,否定了自然现象与神力迷信的联系。王充以科学知识为重要武器,坚持唯物主义思想,矛头直指谶纬之学、天人感应等传统迷信,同当时盛行的正统思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较量,影响十分深远。  《论衡》是唯物主义思想同谶纬之学、天人感应等神学思想坚决斗争的产物,它的诞生反映出人们坚持科学、探索自然的强大呼声,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该书的基本精神就是追求真知、反对迷信。它对先秦各家的思想,如儒、墨、道、法,进行了批判地继承,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新高度。《论衡》极具战斗性的唯物主义思想,成为后来中国无神论的重要理论营养,并为后世科技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